《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发布

  2019年11月22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迫切需要,选定“全球森林覆盖状况及变化”、“全球土地退化态势”、“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及影响”及“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四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至今,科技部已连续八次发布年度报告,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遥感监测与科学分析。这是我国遥感科技界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实际行动,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报告围绕森林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开展了全球森林覆盖现状(2018年)及2000—2018年森林变化的监测和分析,结合全球植被生产力产品(1982—2018年)及全球长时间序列(2000—2018年)火烧迹地产品,研究和分析了全球森林覆盖空间分布及森林生产力现况、2000年以来全球森林覆盖和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全球林火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及其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等,可为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提升森林可持续管理能力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到2018年底,全球森林总面积为38.15亿hm⊃2;,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5.60%。全球森林NPP总量为35.28 Pg C yr-1,约占全球植被NPP总量的55.44%。从整体上看,全球森林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沿纬度呈条带状分布,大多分布在在南美、中非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一带,俄罗斯、加拿大的北部森林一带,以及太平洋沿岸和大西洋沿岸一带。

  全球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北寒带四个气候带,不同气候带全球森林分布呈现不均衡现象。森林单位面积NPP的空间分布主要体现为:高纬度寒冷地区最低,随着纬度降低逐渐升高,在赤道地区达到最高。热带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48.40%,却贡献了森林NPP总量的68.17%;由于低温、生长期短,北寒带森林面积虽然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6.16%,但NPP仅占全球森林NPP总量的10.94%,表现出较低的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水平。

  本世纪以来,全球森林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2000年到2018年,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减少为2.47亿hm⊃2;,增加为2.30亿hm⊃2;,净减少0.17亿hm⊃2;,净减少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0.44%。根据统计,由于毁林和造林引起的全球森林NPP下降0.59亿t C。

  中国重视植树造林,林业科技发达,人工造林面积长期居于世界首位,2000—2018年,中国森林增长率为26.90%。“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沙源治理” 工程、“塞罕坝、库布齐沙漠绿化”等工程的实施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是中国森林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

  报告基于我国自主生产的植被生产力数据产品分析了2000年以来全球土地退化态势,重点突出了土地退化和改善的区域,并评估了典型区域土地退化和改善的驱动因子,实现了对2000—2018年全球土地退化态势的分析与评估,可为联合国SDG15.3.1“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以及《鄂尔多斯宣言》提出的缔约方履约自愿目标制定和实施,提供及时准确的全世界内最新土地退化态势监测数据及分析评估结果。

  2000—2018年全球土地退化与改善恢复两大过程在不一样的区域并行发生,两者总量基本持平。其中,退化扩展和加重的土地总面积达1609.59万km⊃2;,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11.95%(除南极洲外,下同),而改善和恢复的土地总面积为1647.62万km⊃2;,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2.23%,退化扩展和加重区域集中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及其以南地区,而改善和恢复土地多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等地区。

  2000年以来,不同覆盖类型土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加重和改善现象,森林退化扩展和加重以及改善和恢复的面积均最大,森林退化加重面积高达872.53万km⊃2;,主要发生在南美洲北部、非洲中部以及西伯利亚高原;森林改善和恢复的面积为615.37万km⊃2;,较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东部、东南亚以及欧洲和北美洲北部区域。农田退化加重面积251.14万km⊃2;,但处于改善和恢复状态的区域面积高达424.78万km⊃2;,改善的农田大多分布在在中国、南亚次大陆以及南美巴拉圭河上游地带。草地主要以改善和恢复为主,面积达282.92万km⊃2;,集中分布在中国、非洲萨赫勒、巴拉圭河上游以及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带;灌丛区域的变化以退化加重为主,退化加重的面积达273.78万km⊃2;,主要发生在刚果盆地周边、萨赫勒以南、巴西高原以及智利境内安第斯山脉一带。

  2000年以来,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区中有278.50万km⊃2;土地退化加剧,主要发生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和南部非洲、黑海和里海北部地区,以及巴西高原等区域,退化类型以农田和灌丛退化为主,占土地退化加重总面积的59.72%;同期,有434.06万km⊃2;的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退化状态有所改善和恢复,其中,农田和草地退化改善和恢复占比达50%以上,亚洲改善和恢复土地的面积最大,达231.43万km⊃2;,以东亚和南亚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尤以中国和印度改善和恢复的面积最大。

  2000年以来,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等全球水热条件最佳的热带雨林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的森林退化,亚马孙平原退化面积高达447.57万km⊃2;,其中,森林退化面积404.98万km⊃2;,多以轻微和较明显退化为主;刚果盆地退化面积高达330.11万km⊃2;,以轻微和较明显退化为主,其中森林退化面积达202.45万km⊃2;。这主要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等引起的连年干旱以及森林的大范围砍伐、开垦和频繁的火灾干扰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非传统的土地退化区域所出现的大面积、高强度退化现象,对SDG土地退化防治目标的实现构成了新的挑战,一定要引起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广泛重视。

  在全球传统土地退化区中,中国、南亚次大陆等区域土地退化趋势出现了逆转,在较大范围内土地质量的改善和恢复明显,中国和印度两国对全球土地改善和恢复的贡献率达26.78%。其中,中国主要是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治理,大范围提高了退化土地的植被覆盖能力,实现了退化土地的改善和恢复,对全球土地改善和恢复的贡献率达19.13%;印度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灌溉体系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和管理技术,有效提升了农田生产力,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一定效果遏制。中印两国的经验表明,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积极科学的治理行动可以有效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实现退化土地的改善与恢复。

  报告选定全世界内的干旱灾害、洪水灾害、热带气旋灾害、森林火灾和地震灾害典型事件,结合多源遥感、社会经济、基础地理等数据,开展了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影响评估,分析了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灾害影响、恢复动态以及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等目标实现的影响,总结了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恢复重建的经验模式,为科学认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提供客观依据,为全球重大灾害协同应对、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全球发生干旱、洪水、热带气旋、森林火灾和地震5类灾害事件186起,较1989—2018年平均少26起。各类灾害事件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87亿美元。不考虑灾害极端异常年,相较于1989—2018年中等水准,2018年为灾害小损年。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澳大利亚中东部干旱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特征。干旱大多分布在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昆士兰州和维多利亚州大部分区域、新澳大利亚州东部地区。干旱面积最大的月份为2018年8月(88.89%)和2018年9月(82.63%),均为澳大利亚冬季;干旱面积最小的2个月份分别为2018年3月(32.11%)和2018年6月(33.03%)均为澳大利亚秋季。

  农业灌溉对澳大利亚中东部农业防旱抗旱起到了关键作用。灌溉农业NDVI明显高于雨养农业NDVI,灌溉措施的防旱抗旱效益显著。

  2018年8月20日,寿光弥河沿岸多个村庄遭遇河水倒灌,大量建筑、耕地、大棚及养殖场等受洪水影响,损失惨重。洪水淹没区位于弥河两侧,自南侧河流汇集口至北侧入海口处,洪水淹没范围沿地形逐渐大面积扩散。

  灾后一个月,寿光市洪水灾害灾后恢复迅速,全市受灾地区电网正常运行,灾区生产生活基本恢复。

  热带气旋“伊代”引发强降雨,2019年3月7日至22日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三国的日最大降雨量维持在100mm左右,引起了继发洪灾。莫桑比克灾情尤为严重,该国贝拉市、布齐和栋多三地受灾最严重。

  热带气旋“伊代”及继发洪灾给非洲南部3个国家导致非常严重灾情。城市和耕地被淹,道路受损,造成交通阻隔。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参与国际救援,基于对热带气旋“伊代”及继发洪灾影响的分析和评估,给出救援方案建议。

  2018年11月8日至16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是加州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最具破坏性的一次森林火灾。加州南北部均受灾严重。

  灾后半年,美国加州监测区的植被逐渐恢复。植被指数较灾后均有所升高,部分地区升高明显。

  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发生地震,六度以上烈度区内的建筑物受损严重,主要分布在札幌市和苫小牧市。本次地震造成了41人死亡,600多人轻伤;住房严重受损约490栋,部分损坏约4000栋,非住房类建筑损坏约600栋。

  受灾较严重的札幌市和苫小牧市的夜间灯光指数在震后一个月内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表明北海道地区的居民生活已逐渐恢复。

  报告围绕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的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生产形势,对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的全球农业气象条件、全球农业主产区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做综合监测和分析,监测了2018—2019年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状况,分析预测了全球和非洲粮食安全形势。报告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增强全球粮油信息透明度,保障全球粮油贸易稳定,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具备极其重大参考价值,凸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国际义务。

  2018—2019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势良好,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核心出口国供应量均呈增加态势,预计全球粮食市场总体稳定。2019年玉米、水稻、小麦产量的增加弥补了2018年减产年份的供应缺口,玉米、水稻和小麦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大豆主要进口国大豆增产,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的丰收某些特定的程度弥补了美国大豆减产的影响,国际大豆供需形势良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上一篇: 威望揭密 笔记本硬件结构终极教程·中

下一篇: 从卫星遥感看更“年青”的中国!|气象卫星看中国